主页 > 范文 > 正文

诗穷而后工范例6篇

2025-07-16 04:12:05 来源:优文档 点击:0

诗穷而后工范例6篇

诗穷而后工范文1

2、语句工整;属对工;(诗文)做得好。如诗穷而后工。

3、女工(女红);如妇德:德言容工(功)。

4、工尺(音乐术语);

诗穷而后工范文2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选自《孟浩然集校注》)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中国文人在“穷”“达”之间,总是有着一种莫可名状的纠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固然是儒家的出处之道,然而自古及今,“达者”恨少,“穷者”何多!“兼济天下”尚且不能,而“独善其身”又不得不有一点向隅而泣的悲怨,诉诸文字,正与韩愈“不平则鸣”及欧阳修“穷而后工”的主张暗暗契合。时属仲秋,想必诗人行经洞庭之时都忆及《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由是发抒为文,共写命途坎坷之悲郁。两作对读,一则体会异代文人相同命运的悲思,二则领会不同文体在书写性情之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孟浩然,盛唐诗人,《临洞庭》一诗,《全唐诗》题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或以为“张九龄”,或考为“张说”,此一争议略去不论,察其诗旨,不过是希望赠诗而让这位“张丞相”怜惜自己的不遇之悲,冀图得到荐拔。首联描写洞庭之“貌”,八月湖水涌涨,几与岸齐,放眼望去,湖天相连,犹若置身苍茫之境,顿生往古之思;颔联描写洞庭之“势”,其气笼罩云梦之泽,《子虚赋》云“云梦者,方九百里”,其波撼动岳阳城垣,气象雄张,如同肉身奔涌的脉搏,与迫切建功立业的心情契合,为下文铺写情志定下基调;颈联“欲济”句,直叙意欲入仕之心曲,典出《尚书·说命上》:“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表明无人荐引的尴尬与苦恼,“端居”句是言身处盛世而不得亲与其事的羞愧,两句总言希望入仕的衷肠;尾联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再次申明自己穷弱而无人引荐的悲郁。

孟诗为五律,短小精绝,用典不多,但情深意切,在沉郁中表达出雄强之音,尤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成为千古佳句,《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一语气象。”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仕南宋高宗、孝宗朝,为文“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何如?’门人以过东坡称之”(《四朝闻见录》),因此其词亦学东坡之豪雄,《念奴娇·过洞庭》作于孝宗乾道二年,贬官之后,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上阕,首写地点、时间,洞庭湖上,中秋将至的晚上,“更无一点风色”,我们未必不可以理解为作者宁静的心绪,词人在三万顷的湖面之上,驾着一叶小舟,如同神仙境界,追求道之所在。此时看到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夜境中是一片光亮的世界,上下玲珑剔透,“表里俱澄澈”既是对实景的描写,也是对个人品格的写照,表现出词人光明磊落的精神气节,而这一点正与此时此刻的湖光水色契合,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至于“悠然心会”,我们读到了作者的一丝自负,无疑是对尘世俗人的鄙薄。

词的下阕,首先是对贬官岁月的追忆,语意明白,“孤光自照”是不理会他人的非议,而着墨于“肝肺皆冰雪”,是言纵使仕途崎岖,却不改赤子仁人之心。“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岁月流转,韶华逝去,在如今头发稀疏,衣衫单薄,甚感清冷的夜里,依然还能平静地泛舟在如梦似幻的湖面上,瘦硬中不无奇崛。最后几句气象壮大,将以长江之水为酒酿,北斗为杯盏,邀请星辰万象为宾客一同前来细斟慢酌。同时词作进一步展现酒后的狂放,拍着船舷,笑视古今,已然忘却今夜是何夜,犹如直言忘却尘世的烦恼。总之,词人将世间一变为仙境,宣示人在神仙之地的潇洒与逸趣。

诗穷而后工范文3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青少年阅读名人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而且对激发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提高写作水平都会有一定的借鉴启迪作用。

知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老师推荐的“榜样的力量”名人传记读本中,有一组包括《屈原》《李白》《杜甫》《鲁迅》《托尔斯泰》等小学生比较熟悉的12位中外文学家的传记读本。丛书以人物的标志性年代为切入点叙述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且富有文采,是适合六年级孩子阅读的优秀人物传记。

本设计旨在以《杜甫》为例,教给学生:阅读文学家传记时应关注人物的经历、作品等方面的内容:要善于把人物的作品跟经历联系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物。

【活动目标】

1.了解杜甫坎坷的一生及其创作成就,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初步学习文学家传记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引发阅读系列作品的欲望。

【活动准备】

1.阅读前——阅读课上简单导读,重在激趣,明确阅读时重点关注的内容。

2.阅读中——阅读课上与课外时间自由阅读全书;阅读课上读读杜甫的诗,挑选最喜欢的一首,写写读《传记》之后新的了解(写在贴纸上,贴在书中相应位置)。

3.卡纸、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草堂”图片,引读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明确本次活动内容:聊杜甫,吟杜诗,感受千秋诗圣的风采。

二、画一画,写一写

1.出示李白和杜甫的画像,说说哪一位比较符合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

2.回顾:本书的编者把诗人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为哪四个时期?

3.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1)一个小组带着作品上台展示,并派代表发言。

(2)其余小组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补充。

5.小结阅读方法:阅读文学家传记,要关注文学家的经历和他的创作。

(设计意图: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是阅读传记最基本的要求。画经历图、写人生大事这项小组活动内容,不但可以让杜甫一生的经历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加清晰、立体、丰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整本书内容的能力、思考辨析的能力。)

三、吟—吟,聊一聊

1.做游戏:“杜诗”对对碰。

(1)学生自定游戏规则。

(2)师生互动对诗,并把诗题贴到相对的创作时期上去。(板书附后)

2.体会杜诗“穷而后工”。

(1)观察黑板上共同完成的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图,说说发现了什么。

(2)小结:人生的最低谷,却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经典诗作层出不穷。感谢苦难磨砺了杜甫,给人间送来了好诗。

3.小组活动。

4.集体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回应,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交流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原本就有所接触的杜诗,在杜甫的传记里又重新读到了。学生在备觉亲切的同时,也读到了诗歌背后的故事,品到了诗句蕴含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与人分享的需求。这种分享必定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

5.总结提升。

(1)说说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此书编者对诗人的评价。

总的说来,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

6.小结阅读方法。

把人物的作品和经历结合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对作品会有更深的了解,对人物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设计意图:《杜甫》这本书在叙述上的显著特点就是用讲述诗歌创作的一个个故事来铺陈人物的经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学生有所接触的诗歌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将作品和经历结合起来,把阅读前后不同的体会联系起来,在“吟”和“聊”中了解诗人的经历同诗风的关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阅读传记作品的意义。)

四、延伸拓展

1.聊题外话。

可是,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施展才华、实现报国之志。我很遗憾,你们遗憾吗?那就让我们聊个题外话,假如杜甫穿越到了现在,你会建议他从事什么工作7为什么?

(设计意图:基于书本阅读,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杜甫,丰富学生对杜甫的认知,体会到班级读书会的魅力。)

2.推荐阅读。

(1)出示古今中外文学家传记读本:《屈原》《李白》《苏轼》《冰心》《鲁迅》《老舍》《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高尔基》《海伦·凯勒》。

(2)说说最想读哪本,想了解些什么,打算怎么读。

(设计意图:实现读法迁移,引发学生对阅读文学家传记的兴趣。)

板书:

【整体思考】

一、制订“共读一本书”的整体阅读计划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共读一本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合理安排、耐心引导的过程。因此,师生共同制订了《杜甫》的整体阅读计划:导读课——粗略浏览读本,发现人物传记的文本特点,谈谈最想关注的内容;自读课——自由阅读,挑选一首最喜欢的杜诗,在贴纸上写写自己阅读之后新的了解。通过谈话了解学生阅读时存在的疑惑;班级读书会——围绕几个话题组织全班性的交流讨论,感受千秋诗圣的风采。逐步推进的阅读计划,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思考,变“浅阅读”为“深阅读”“慢阅读”,更加有力地保证了班级读书会的活动效果。

二、设计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的思辨

一本厚厚的书读完,可供交流的话题有很多,必须从众多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内容来实施,聊书时才能聚焦重点,以少胜多。“杜甫曲折的人生经历”“你对诗歌的新了解”“假如杜甫穿越到了现在,你建议他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这些话题基于传记的文本特点,立足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背景知识,答案也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展开了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聊书的过程就成了发展思辨能力、历练心智的过程。

三、鼓励小组开展协同分享的交流活动

小组分享是贴合阅读交互理论的、深受学生欢迎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拥有平时跟伙伴聊天一样放松的心情,能给予每个孩子均等的与同学交流的机会。课堂上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活动的内容简洁明确,便于操作;活动后有展示有交流。组际间的竞争与共赢,牵动着每一个孩子的心。我惊喜地发现,在讨论“杜甫人生经历曲线图”的画法时,小组的每个成员边用手比画边说明理由,为形成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而努力着。在自由的分享过程中,观点不断融合、碰撞,使思想走向深刻,走向发散,不同的小组所画的杜甫人生阶段线条走向大体一致,但对于各个时期的画法,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的想法。尊重而不偏执,共识与个性同在,人性中这些高雅美好的种子在学生心田悄然萌芽。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诗穷而后工范文4

摘 要:创作主体是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葛立方《韵语阳秋》的论诗条目中有大量涉及创作主体的观点和看法。对其归类分析,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创作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二是对创作主体内在的学识修养极为重视,并且认为获得学养的重要途径即为读书和学习。

关键词:葛立方 《韵语阳秋》 创作主体

在诗学理论中,诗歌创作与创作主体外在的社会阅历和内在的学识修养密切相关,其阅历的广狭与学养的深浅对诗歌艺术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二者是不能偏废的。虽然宋诗属于内省型诗歌,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诗人看来,外在阅历和内在学养仍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对于阅历和学养在诗歌创作中所处的主次地位,不同时代的诗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就宋人而言,他们对外在阅历的认识多着眼于“益道”“养气”和“助诗”方面,而非视之为诗歌创作的真正源泉”,并且宋人对学养的强调是远胜于对阅历的重视的。葛立方《韵语阳秋》论诗也持相同的观点。

一、强调创作主体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

葛立方认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是要有生活实践作基础的,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韵语阳秋.卷一》载:“老杜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如‘感时花溅泪’是也。故作诗多用一自字。”在葛立方看来,如果杜甫对安史之乱的动荡漂泊没有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情景交融的诗句的。正因为老杜有“寄身于兵戈骚屑之中”的社会阅历,才很大程度上玉成了其诗作感慨深沉的艺术魅力。很显然,此处杜甫所体验的是动乱的社会现状。

同样,困顿的个人遭遇也是对诗歌创作有益的一个方面。如《韵语阳秋.卷十一》所述,柳子厚“席不暖即斥去为永州司马”,十一年后至都,复不得用,又贬至柳州,且“竟不生还,毕命于蛇虺瘴疠之区”。故而葛氏认为“子厚之穷极矣”,“可谓一世穷人矣”。然而如韩愈所言,正是由于政治生涯的困厄,才使得柳宗元在文学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否则,假使柳宗元“斥不久,穷不极”,则“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葛立方是同意这种观点的,政治遭遇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更深入地接触社会生活、体验现实人生,寄寓于诗歌创作,就易于产生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穷而后工”。

遭逢离乱和政治困厄之外,壮游山水也是对诗歌创作颇有影响的一种体验。《韵语阳秋.卷八》对司马迁及《史记》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司马迁游江、淮、汶、泗之境,紬金匮石室之书而作《史记》。上下数千年,殆如目睹,可谓孤拔。”这里重视的是游历山川对诗文创作的作用,通过游览山水,诗人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胸襟,而且可以吸纳山水的情趣和灵秀之气,所以为文为诗就自有超拔不凡之处。

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不仅可以对诗人增长识见、拓宽诗材大有裨益,而且可以启迪诗思,激发诗人灵感的产生。《韵语阳秋.卷二》云:“诗之有思,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败之则失之矣……前辈论诗思多生于杳冥寂寞之境,而志意所如,往往出乎埃溘之外……”这里的“思”就是我们说的灵感,葛立方对灵感问题的探讨是颇有见地的,虽然此处葛氏谈论的主要是“思难而败易”的问题,但也指出了灵感产生的基础仍然在于生活,因为“寻常咫尺之间”、“杳冥寂寞之境”都不能得到灵感,而往往要“出乎埃溘之外”。换言之,葛氏认为灵感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创作主体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广搏的社会阅历。

可见,葛立方颇为重视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并且这种清新的创作主张和思想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两宋之交,标榜学古的风气横行,“资书以为诗”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些诗人在祖述“江西之宗”黄庭坚、陈与义之时,把技巧、形式的一面推向极端,几乎全然忽视了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必要性。面对这种情形,葛立方强调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二、重视创作主体内在的学识修养

葛立方对创作主体内在的学识修养也是极其重视的,而获得学养的重要途径即为读书学习,所以葛氏论诗将读书置之首位。《韵语阳秋.卷一》详述了许浑诗篇中语词和意象重复的现象,认为“其源不长,其流不远”,所以许诗“波澜不至于浩渺”。显然,葛立方将之归于个人的识见和学养,于是提出“欲下笔,当自读书始”的观点。因为诚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读书,可以熟悉典故、丰富题材。相反,如果读书不多的话,则只能在常见的自然意象中寻诗材,无法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这样其诗作也是平而无奇的。如卷四对祖可诗的评价:“僧祖可,俗苏氏,伯固之子,养直之弟也。作诗多佳句……然读书不多,故变态少。观其体格,亦不过烟云、草树、山水、鸥鸟而已……”虽然祖可的诗清新可喜,但体格有限,原因就在于祖可读书不多,难免才疏学浅读书,故其诗少“变态”无厚度。显然,在葛立方眼中,读书是获取知识、积累诗材的重要途径。

另外,葛立方认为熟读诗书还可以获得和提高作诗的技巧。《韵语阳秋.卷二》云:“鲁直谓陈后山学诗如学道,此岂寻常雕章绘句者之可拟哉。客有为余言后山诗,其要在于点化杜甫语尔……余谓不然。后山诗格律高古,真所谓‘碌碌盆盎中,见此古罍洗’者。用语相同,乃是读少陵诗熟,不觉在其笔下,又何足以病公。”葛氏认为陈师道诗格律高古,其诗用语类于杜诗,但他不同意“其要在于点化杜甫语”之论,不是“点化”,而是因为陈师道“读少陵诗熟,不觉在其笔下”。杜诗是《韵语阳秋》论诗的典范:“凡子美胸中流出者,无非惊人之语……殆非前数公之可比伦也”,(《韵语阳秋.卷四)所以“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韵语阳秋.卷一》)

葛立方认为,要想学习和模仿诸如杜甫这一类诗人的优秀作品,“熟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熟读成诵,可以体味和模仿其中的神理气韵、造句用语等写作技巧,久而久之则化为己用,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如陈后山因精熟少陵诗,故写诗之时杜诗用语便不觉流于笔下。

葛立方对创作主体学识修养的强调与他“以道为本”的诗学思想是统一的,在他看来,诗的产生从根源上是诗人内在学养的自然流露,生活阅历和体验虽然对诗歌创作多有裨益,但类于黄庭坚“江山为助笔纵横”之意。另外,葛立方虽然对当时江西诗派末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脱离生活的风气不满,但他毕竟出入江西诗派,论诗难免受其影响。江西诗学特别推重“以才学为诗”,对读书学习极为重视。所以,葛立方之论显然受黄庭坚影响颇深。

参考文献:

[1](宋)葛立方. 《韵语阳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刻本.1984年版.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4]蔡振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诗穷而后工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情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81—03

《红楼梦》中的痴情女子林黛玉用她眼泪的一生,演绎了自己短暂而诗意的人生。她的眼泪不只是宿命——为了偿还前世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的灌溉呵护之情,更来源于她心灵深处无尽的哀怨和悲伤。

前世的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今生的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还是一位绝世美女。《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眼前出现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宛如芙蓉出水。瘦弱的身形、少女的羞怯和难以掩盖的诗人的气质相得益彰,林黛玉把世人眼中美女的的缺点“病”与“瘦”演绎得风姿绰约、倾国倾城。

当然,高贵的出身和美丽的容貌,林黛玉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也有,真正使林黛玉特立独行于大观园的是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冰雪聪明。从《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都设有独立的判词,唯独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上联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宝钗,下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貌似对二人的评价在伯仲之间,但是对宝钗之 “德”的“可叹”和对黛玉之 “才”的“堪怜”,在细微之处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先从数量上看,粗略统计,林黛玉有诗词30来首,贾宝玉20多首,而薛宝钗才10来首,数潇湘妃子的作品最多。再从质量上看,林黛玉的诗作均属上乘。借春日发闺情有《葬花吟》,结海棠社作《吟白海棠》诗,作《》诗和《咏蟹》诗,蘅芜院受审和钗黛谈心,患病并作《秋窗风雨夕》诗,教香菱学诗,妒宝琴,芦雪亭联诗,作《五美吟》,赋《桃花行》,作《唐多令·柳絮》,联句咏月,心痛宝玉被笞与写《题帕》诗等。在诸艳之中,唯有薛宝钗的诗可与林黛玉匹敌,但是,薛、林二人作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薛宝钗是在用学问和技巧写诗,而林黛玉则是用心血和泪水写诗。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然是林黛玉的作品更富有诗情,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她是大观园里当之无愧的首席才女。

诗穷而后工范文6

关键词: 中国画 中国诗 意境 诗画结合

华夏五千年,历经辉煌与劫难,孕育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思想、哲学理念、艺术形态,绵延数千年,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曾有的。虽然艺术形态众多,但都总摄于中国文化的博大思想,都在儒、道、释的思想影响范围之内,相互交融、旁通博涉。在孕育和锤炼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步世界的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棋艺音乐、医学茶经、工艺建筑等。中华民族在创造这些文化的同时,也深受这些文化的滋养,并且,这些文化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而再一次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大都有其相同之处,特别是中国绘画与诗词,更是有着解不开的情结,有着血浓于水的渊源,古来就有“书画同源,诗画同体”的说法。郭熙在《林泉高致》第二篇《画意》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高度概括和阐明了诗画的内在联系,为后人进一步体会诗画同体、同趣指明了方向。《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更是直接继承了唐人的观点。宋蔡绦在《西清诗话》中形象地指出:“丹青,吟咏妙处相资。”更是充分体现了“诗原通画”、“诗画一律”之说。这些观点的形成,皆因这两种艺术都是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意识形态、审美观点无不促使诗画形成内在相似的追求和外在独特的风貌。而这种追求和风貌更多地体现在中国画和诗意极强的意境追求上。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上一个重要范畴,是客观生活与主观思想相熔铸的产物。意境就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在艺术创作、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国画是视觉艺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塑造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虽然能直观地再现艺术形象,但是中国画在发展的初期就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写实,而崇尚写意,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秋水思浩荡”。要真实地反映意境,画家必须掌握娴熟的造型手段和高超的造型技巧,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不具备这些是画不好画的。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而势不穷,中国画是情景交融的艺术,正如王国维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意境,否则谓之无意境。”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将绘画创作归于“神思”,即以强调对情致和意境创造的领略。他总结了山水画的经验,从理论上提出了“应目会心”,所谓“应目”就是要观察物象,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所谓“会心”就是物象要经过艺术家思想的熔铸,“万象熔其神思”。唐代张b提出的“外师造化,中法心源”,是对中国画创作的主客观关系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充分阐明了意境的重要性。现代齐白石说:“画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把艺术作品的品评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再现艺术的形象要充分表现艺术家的自我感受、自我性情的追求,不要为外物所累,充满性灵地创造出审美意境。齐白石的虾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准则下提炼出来的,齐白石画虾可谓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不难看出,齐白石画的虾和现实的虾还是不同的,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又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但又具备了虾的各种特征,更得传神妙笔,使齐氏的虾具有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和欣赏性,在欣赏齐氏的虾时,画面所创造出的意境使人有涤荡心灵的感觉,优哉游哉的虾使人忘却身在尘世,忘却身边的烦恼,忘却荣辱,忘却得失。

总的来说,中国画在品评作品时总是把那种造境高妙、意境深远的作品推崇为逸品、神品。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追求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直言:“严沧浪《诗画》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尤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可以看出中国画和中国诗在意境的追求上是相通的。

中国诗的构成者是文字,文字不能直接塑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空间和实体,更不能塑造出由三维空间所派生的意境。中国诗人之所以能做到“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正是因为诗人在用词遣句方面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甚至达到惜字如金的地步,性灵派诗人袁枚在《潜兴》中感叹:“爱好由来落笔难,一字千改始心安。”正面折射了诗的创作的难度和对艺术追求高度的责任感。正如唐代诗人贾岛的“鸟林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由来,当时的贾岛就该是“推”还是“敲”反复斟酌,还差点撞了韩愈的驾,贾岛也因此被誉为“苦吟诗人”。宋代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是几经改动才确定下来的。不仅如此,诗人对中国文化营养的汲取,个人艺术修养的锤炼,生活阅历的丰富,超强的创造力和充满浪漫色彩的想象力,都是使诗穷而后工,意境超凡的催化剂。中国诗文字简约、语言凝练、崇尚意境,明代朱承爵在论诗时曾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诗人承载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沿袭了特有的民族情感和性格,感情含蓄,性格沉静,习惯于用暗示性的语言,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言此意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经》中充斥意境深远的诗,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我不顾。”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兹。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正是诗人造境之妙。

中国画和中国诗在传统文化里越来越明显随着同一个审美情趣并轨,所以诗和画并称姊妹艺术,不是普通的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

诗画的品评标准非常接近,对情景交融、亦诗亦画的诗画推崇备至。冯应榴《苏诗合注》有语:“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时。”唐王维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就把诗画结合,情景结合,创造出精妙绝伦的意境。坡评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谓中肯。王维是丹青妙手,更是诗人,他把佛家的思想融入诗情画意里,有“诗佛”之美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自有一番禅意,岂是凡夫所能体会,参悟到的呢?

在中国画和中国诗词的意境追求中,境诗基础,不仅仅指直接唤起思想情感的某种景物,如上述的微雨、暮钟等,而指与这些景物相连的整个生活,正是艺术家的生活才赋予这些景物以独特的情感,才使这些景物产生了更高意义上的审美趋向。没有景,情感就不能从主体转为客体表现,景物是有形的,情感是无形的,以情入景,就能以神求形,以神写形。意向的焦点不是对景物进行匠气的铺陈、描摹,它不求完全再现,应该如“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的无穷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明代吴门才子祝枝山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这里所说的事是指生活阅历,境指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景物,情感正是由这些特定生活条件下景物所引发的。

虚实相生是意境构成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方式,它是美学原则,是意匠手段。王弼在《周易略例》里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笪重光:“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表明绘画中创造意境的方法,主要通过意向的选择组合,创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来扩展画面的意境,使得意境更为深远,境界更为广博。这种以虚映实,以实显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结合,凝聚着画家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绘画对审美特性的全面把握。

诗词与绘画的结合,使诗画的境界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宋代画家蔡肇画了半幅画,并题诗云:“鸿雁归来水拍天,平冈老木尚寒烟。付君余地安鱼艇,乞我寒江听雨眠。”请李公麟添上寒江与鱼艇,完成此图。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诗情和画意的相互转换、相互通融的姊妹关系。

中国传统的绘画与诗词艺术从来都是一根同生的姊妹艺术,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创作的方法不同,载体不同,流传的途径与方式不同,画家与诗人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其中又有剪不断、分不开的渊源。在哲学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在创作的理念上,在审美的境界上,在艺术的追求上,在劝诫的功用上,在修身养性的理念上,总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也许从更高的层次讲,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承载中国传统精神的不同载体。

要对不同艺术形式正确欣赏、理解,就要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有所了解,不能见此即此、见彼即彼。东坡先生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我们千万不能妄自浅薄,一定要把不同的艺术形式联系起来,既要纵观,又要横着看,这样才有深度,才更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